李家超主禮 逾千人見證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典禮

李家超主禮 逾千人見證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典禮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典禮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典禮

Slide 1
李家超主禮 逾千人見證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典禮
Slide 2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成立
典禮會長致詞
IMG_20230429_100448.jpg
中學教師專業發展日

電子刊物

Image

華夏教育創刊號_2022年12月

《華夏教育》第三十期-2025年-5月

人工智能(AI)的應用千姿百態,它將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教師的超級助理還是人類的超級敵手,本期專題作多層次探討。Al也成了歹徒從事電騙的新途徑,必須正視!幸好人間有愛,「交流協作」、「教育心法」、「教學心得」盡見教育滿溫情。

「歡迎轉發,以廣交流」

{dearflip id=39}

《華夏教育》第二十九期-2025年-4月

電影《破‧地獄》、《哪吒2》叫好又叫座,本期專題多角度探討這個文化現象及其啟示。敢闖敢創破困局,推陳出新開生面,期待香港教育出一個「哪吒」。華夏教育機構正式設立「華夏大講堂」,曾鈺成會長率先開講在香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來也要繼往,本期細述首批內地專家教師來港協作的歷史意義和貢獻,可喜是協作計劃二十年來從不間斷,《華夏教育》今年起開設專欄「交流協作」,冀為兩地學界專業互動增添平台。

「歡迎轉發,以廣交流」

{dearflip id=38}

《華夏教育》第二十八期-2025年-3月

補習復補習,興趣又「興趣」,是學生樂還是家長樂?本期專題探討教育內捲的主觀、客觀因素,值得細味。

在多變的年代,不變的信念應是關懷、理解和共同進步,本期文章分別涉及師資培育、師生相處、出外考察、親子同行,正是基於一份教育情,彌足珍貴。華夏教育機構首度與香港五大辦學團體深入交流,積極互動,是共同辦好香港教育的起步。

「歡迎轉發,以廣交流」

{dearflip id=37}

新聞資訊

香港正轉型,青年未準備就緒?

香港正轉型,青年未準備就緒? 林緻茵博士 公共政策顧問 摘要:對於青年而言,影響他們轉型的因素包括產業轉型的速度、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外來勞動力的競爭,以及個人轉型的成本。不同產業的轉型步伐不一,舉例來說,過去電腦專業的需求曾經高漲,但隨著市場飽和,競爭變得激烈。青年需要具備預見市場變化的能力,否則在完成學業後可能會面臨就業困難。 林緻茵在「華夏大講堂」開講   香港正處於轉型期,但青年對此似乎尚未有所準備。政府官員和社會賢達不斷強調轉型的重要性,然而,對於如何轉型、轉型的方向,以及個人應如何適應,年輕人卻沒有清晰的答案。  香港的轉型可分為三個主要方向:產業轉型、科技轉型和與區域及國際市場的關係轉型。產業轉型涉及所謂的「八大中心」,其中一些新興產業如創科中心尚需政府扶持。科技轉型則是利用科技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關於就業的擔憂。最後,隨著與大灣區及國際市場的聯繫加深,香港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去年年底青協的調查結果,雖然85%的受訪青年認為經濟需要變革,但卻有80%受訪者未考慮轉型。其中許多人表示不知道轉型的方向,或對其他行業缺乏興趣及相關知識,還有部分人認為轉型成本過高或資訊不足。這反映出青年對於經濟轉型的關注不足,且缺乏必要的準備。 未來五年香港缺十八萬人力 最新的人力資源推算顯示,香港在未來五年將面臨18萬人力資源缺口。這一數字的預測是基於經濟持續增長的假設,但年輕人是否能夠理解這一市場需求並相應地裝備自己,仍然是一個問題。 對於青年而言,影響他們轉型的因素包括產業轉型的速度、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外來勞動力的競爭,以及個人轉型的成本。不同產業的轉型步伐不一,舉例來說,過去電腦專業的需求曾經高漲,但隨著市場飽和,競爭變得激烈。青年需要具備預見市場變化的能力,否則在完成學業後可能會面臨就業困難。 此外,人工智能的興起也將徹底改變就業市場。根據高盛的報告,香港可能成為全球受AI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許多職位可能會被取代。青年必須了解哪些崗位最容易受到威脅,並及早做出調整。 人才政策或加劇港青競爭壓力 外來勞動力的引入,雖然可能解決部分人力資源短缺問題,但同時也可能讓本地青年面臨更大的競爭。政府推出的各種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可能會使部分職位不再留給本地青年,這樣的競爭壓力讓他們更加焦慮。 要成功轉型,青年對香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信心至關重要。每位青年面對轉型的成本不同,年輕人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來幫助他們適應變化。政府的提醒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提供實質的幫助與指導,讓青年能夠在轉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總結來說,青年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幫助他們順利轉型,這不僅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整個社會轉型的基石。如果青年感到在香港發展無望,人才流失的問題將會愈加嚴重。

深化浙港教育科技合作 共譜融合發展新篇章 ——香港辦學團體協會浙江省教育考察交流團參訪記

深化浙港教育科技合作 共譜融合發展新篇章  ——香港辦學團體協會浙江省教育考察交流團參訪記 龔廣培  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   蕭婷《華夏教育》月刊編委 摘要:考察交流團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聖公會教育總幹事郭始基分別擔任正副團長,先後走訪阿里巴巴、申昊科技、浙江大學、建蘭中學、大華股份、杭州北航創新研究院等浙江標桿機構,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校企協同育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浙港兩地教育科技融合發展書寫了生動注腳。 陶醉在浙江省非遺館 四月的江南,春意盎然。4月24日至27日,香港辦學團體協會浙江省教育考察交流團一行,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教科部副處長陳志祿顧問的帶領下,深入杭州數字經濟與教育創新腹地,展開為期四天的密集參訪。  代表團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聖公會教育總幹事郭始基分別擔任正副團長,先後走訪阿里巴巴、申昊科技、浙江大學、建蘭中學、大華股份、杭州北航創新研究院等浙江標杆機構,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校企協同育人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浙港兩地教育科技融合發展書寫了生動注腳。  第一站:數字經濟的時代啓示——阿里巴巴集團  4月24日下午,交流團首站走進阿里巴巴9號館。在集團戰略發展部總監俞無名的講解下,香港教育工作者認識了企業發展歷程,感受到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社會生態。  「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與教育『有教無類』的初心異曲同工。」龔廣培團長感慨道。當瞭解到「少年雲」計劃為偏遠地區兒童提供算力支持時,代表團成員紛紛贊嘆:「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正是平等培養未來人才。」 第二站:來自機器人實驗室的教育靈感——申昊科技  在申昊科技的機器人海洋實驗室,香港校長們與巡檢機器人隔著玻璃「互動」。後勤中心副總黃文靜介紹:「我們正與多所高校合作開發教育機器人。」這一場景引發聖公會教育總幹事郭始基的思考:「香港的STEM教育能否引入工業級實驗室資源?這需要校企更緊密的協作。」  第三站:人工智能課堂的「未來衝擊」——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4月25日上午,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孫凌雲帶來專題講座《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賦能與人機協作未來》。他從自適應學習系統講到虛擬教研平台,輔以豐富案例和數據,為香港教育同仁展現AI對教育的深遠影響。  現場互動熱烈,香港教育工作者頻頻提問:「如何平衡AI工具與人文教育?」「香港的編程教育能否借鑒浙大『智雲課堂』模式?」孫凌雲副院長以專業而幽默的方式一一解答。代表團成員於會後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浙江考察交流團參訪段永學教學樓 第四站:基礎教育創新的「浙江樣本」——杭州市建蘭中學  4月25日下午,交流團走進建蘭中學的科創空間,香港代表團被學生設計的「亞運場館智能導覽系統」吸引。「雲棲實驗室」和「科創空間」的成果展示,更讓代表團駐足良久。  建蘭中學黨委書記饒美紅分享了校友吳宇懷(「馬斯克Grok3發佈會上的中國年輕人」)的成長故事,以及學校鼓勵學生「自願」站上2050大會科創舞台的理念。這一經驗讓香港辦學團體領導們深受啓發。  臨別之際,雙方互贈紀念品。饒美紅書記代表學校贈送絲綢捲軸《蕙質蘭心》,成為兩地情誼的珍貴見證。  第五站:智慧教育的「中國方案」——浙江大華股份有限公司  4月25日下午,交流團探訪浙江大華股份有限公司。在該公司的數智展廳,工作人員演示了「智慧教育課堂」、「校園安全AI預警系統」等應用方案。香港教育工作者當即與大華海外集成總經理于立濤、港澳台總經理王欣探討香港校園引入上述系統的可行性。  大華總部贈送《富春山居圖》工藝繪畫,大華香港則贈送景德鎮瓷板畫《花開富貴》,表達對代表團的熱烈歡迎。  大華香港向龔廣培(右二)和陳偉祿(右四)贈送景德鎮瓷板畫《花開富貴》 浙江大華股份有限公司向(左一)陳偉祿和(左四)龔廣培致送《富春山居圖》 第六站:推動高端科研與產業融合——杭州市北航國際創新研究院  4月27日上午,交流團最後一站來到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研究院國際合作辦主任陳超帶領代表團參觀圖書館、多個科學實驗室、音樂廳等設施,並介紹學院「科藝交融」、「中法共建」的辦學特色。  座談會上,該校黨委書記孫青峰表示:「我們正與香港科技大學探討衛星遙感合作,期待更多香港學子加入。」龔廣培團長回應:「浙江的產學研生態令人贊嘆,香港的教育國際化優勢可與之互補。」 近三十人的浙江考察交流團,由(左七起)郭始基和龔廣培帶隊 結語:從「參訪」到「參與」,浙港合作再啓航  行程尾聲,浙江省教育廳港澳台辦主任藍晶晶總結道:「浙江的產業優勢與香港的國際視野結合,必將催生教育創新的『乘數效應』。我們將盡快推動『浙港澳STEAM教育聯盟』落地,深化三地交流。」  交流團顧問陳志祿寄語道:「今天的參訪是播種,明天的合作是豐收——讓我們以教育為紐帶,共築強國建設的人才基石。」龔廣培團長也表示,期待香港辦學團體協會成為浙港澳STEAM教育聯盟核心成員,共同助力三地教育發展。  龔廣培(右)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致送紀念品 後記  當交流團成員登上返港航班時,行囊中已裝滿杭州的科技種子與教育智慧。這場跨越錢塘江與香江的對話,正成為兩地協同培育人才的起點。

終於來到了松山湖華為小鎮

終於來到了松山湖華為小鎮 《華夏教育》月刊編委 呂少群 前言:這裡是世界知名的中國科技企業──華為的研發總部,位於東莞松山湖,已成為中國最先進的智慧辦公場所,佔地127公頃,相當於6.5個維園。小鎮分成12個區域,每個區域仿照一個歐洲城市,令人仿如置身歐洲小鎮,也為閒適和輕鬆的生活節奏而留連忘返。最值得讚嘆的是,這麼一個耗資一百億人民幣、規模宏大的高科技小鎮,從規劃、建設到落成,僅僅用了三年。而規劃的周到、落實的嚴密和運行的順暢,中國速度的遙遙領先,又一次得到了明證。筆者注意到,多幢研發樓以至食堂和車庫,設計使用年限為五十年,並刻上建設、勘察、施工和監察單位及負責人姓名。 在華夏教育機構和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組織下,十多位交流協作拓荒者出席「香港與內地教育教學研討會暨傳統愛國學校內師計劃二十周年慶祝活動」後,翌日應邀參訪華為小鎮。筆者等《華夏教育》月刊編委,也得以踏足這個科技聖地。小鎮自2017年逐步投入營運以來,我們久聞其名,心嚮往之。華夏教育機構去年專程到訪,招祥麒副會長更在此吟誦詩詞,一抒豪情。 典雅的歐式建築,城堡、教堂、雕塑,齊整的園藝,濃郁的藝術氣息令人醉。我們不期然放輕腳步,細賞花正開的洋紫荊,呼吸清新的空氣,又在導遊指示下登上月台候車,乘坐那貫穿整個小鎮的公共交通工具──歐式小火車(電車)。這小火車,採用華為研發的快速充電技術,它趁每一次到站,乘客上落的幾秒鐘,及時充電。大約充電8至15秒後,小火車就可以續航1.5公里。 食堂電子支付 上班無線打卡 小鎮十二個區,住着華為參與研發的三萬員工(全職和兼職),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可以在此自給自足,十多個食堂全部可以用電子支付。整個小鎮採用無線自動打卡。工作人員進入公司大樓時,採用面部識別開門,同步完成上班打卡。據說,整個小鎮做到高速WiFi全覆蓋,可以支持幾萬人高效辦公。 參訪當日是星期天,是員工休息日,也是家屬歡聚日,職工家屬和親友這天可到來探訪,難怪所到區域不論是牛津、海德堡以至巴黎區,草坡上、溪流旁、咖啡室外,都是人流,普照的陽光下,大人小孩臉上滿是笑容,紛紛在打卡,童真和閒適在此展現。華夏教育機構的關穎斌校長、詹華軍秘書長、高級統籌主任馮竟玉、朱興強,加上我,也以「海德堡」為背景,留下到此一遊的合影。 (左起)朱興強、呂少群、詹華軍、關穎斌以及馮竟玉,在華為小鎮留影 「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是華為小鎮的口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用互聯網把各種設備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網絡,使人、物、機之間的互動愈來愈智能和便捷。 智慧教室系統 樂為香港服務 我們見識了華為示範室的智慧高效。在華為產品代理歐陽冬根帶領下,業務主管張雪召、楊志輝和謝睿等介紹其智慧教育產品,例如F5G全光校園,數字化教室更用上華為開發的鴻蒙系統,跨域交互技術更可支持線上線下課堂教學模式。華為也與深圳市各區教育局合作,致力建設區域教育專網和數據中心,提供校園無線覆蓋以至視像會議服務。回應關穎斌校長詢問香港學界如何獲得華為教育服務,曾到香港考察荃灣和將軍澳數據中心工程建設的楊雪召表示,華為設有香港團隊,樂意為香港學界提供客製化服務。 2015年,華為手機全年出貨量是1.08億台,成為繼韓國三星、美國蘋果之後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商。華為推出的可摺疊智能手機,出機量在2024年底已超越韓國三星,成為該生產領域的世界領軍者。華為在5G通訊、光刻機技術方面,同樣領先全球。多年來,美國的打壓以至全面封殺,壓不垮華為人的傲骨和鬥志,這與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居安思危、勇往直前的管理哲學分不開。 華為專程與華夏教育機構一行舉行座談 大家在細聽華為的ICT研發工作 華為小鎮的小火車,是遊客打卡熱點之一 參觀完畢,步出示範大樓前,在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書架上,是好幾套華為圖書供自由選取,我選了《黃沙百戰穿金甲》等書,《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是訪客們的必然之選。該書細述華為創業史、發展史、華為的核心價植觀等。 居安長思危 奮鬥不停步 華為公司是民營企業,從來不曾像國有企業享受國家關顧的靜好日子,反而是停不了的挑戰。從兩萬元起家,到2024年全球銷售收入為8621億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二大電信設備廠商,十年來投入的研發總經費為1.2萬億元,至今擁有15萬以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員工隊伍。 華為的發展壯大,同任正非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理念分不開。關鍵在於華為長期堅持自我批判,日新又新,永不停步地求新求變。「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成為對自我的鞭策,《中國男兒》則是華為人的戰歌。中華有為,大有可為,這是中國企業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榮耀! 童話般的城堡、詩意的溪流,這迷人的華為小鎮 作者:呂少群  《華夏教育》月刊總編

機構屬校

機構屬校

logo